龙门大米的基本介绍龙门大米闻名于南粤大地,飘香于广东珠三角,来自于其优质选种、标准种植、特殊加工的特定生产方法与龙门县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龙门县土质肥沃、气候宜人,水资源丰富,而水稻是龙门县栽培最早、分布最广、种植面积最多、产量稳定的粮食作...

龙门大米的基本介绍
龙门大米闻名于南粤大地,飘香于广东珠三角,来自于其优质选种、标准种植、特殊加工的特定生产方法与龙门县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龙门县土质肥沃、气候宜人,水资源丰富,而水稻是龙门县栽培最早、分布最广、种植面积最多、产量稳定的粮食作物。龙门县素有“米袋子”之称,是广东产粮大县之一。历经多年探索与进步,龙门大米在品种上使用高产、抗病性强、抗逆性好、适应性广的优质水稻良种,在产地上选择符合无公害食品水稻产地环境需要的耕地,在生产技术上严格根据《龙门县优质稻生产技术流程》进行生产,在加工工艺上使用三道砂辊组合、直排筛眼等特有些工艺进行加工。如此生产出来的大米米粒细长、晶莹剔透、饭粒洁白、营养丰富、安全健康,商品水平符合无公害农商品标准,炊煮后口味软硬适中、饭味清香可口。
龙门水稻土的养分含量,除速效钾含量较低外,其他养分都比较适合。龙门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气候温和,年平均日照时数1750.3小时。年平均气温21.0℃,历年平均无霜期355天。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2147.1毫米,全年降雨多集中4至9月,占年雨量的80.8%,适合种植水稻。
龙门大米产品化程度高,年产量9万吨左右,上市产品量达5万多吨,基本由当地粮食加工企业回收,年产值达到3亿元以上,是龙门县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
龙门大米的地理标志保护的地区范围为龙门县所辖龙城街道办、龙田镇、平陵镇、龙江镇、龙华镇、麻榨镇、永汉镇、龙潭镇、地派镇、蓝田瑶族乡、南昆山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共计10个乡镇(街道办)1个管委会。地理坐标为东经113°48′26″|114°24′58″,北纬23°20′06″|23°57′50″。
营养成分
大米具备非常高的营养效果,是提供维生素B的主要来源,是预防脚气病、消除口腔炎症的要紧食疗资源。米粥具备补脾、和胃、清肺效果。米汤有益气、养阴、润燥的功能,能刺激胃液的分泌,能够帮助消化,并对脂肪的吸收有促进用途。
商品特征
龙门大米米粒细长,粒长一般在6|7.5毫米,长宽比值>3.5,米粒晶莹剔透无心白,气味清香;米饭软滑可口,香气怡人。
历史民俗
据龙门县农商品行业协会称,龙门大米种植历史悠久。距《龙门古方志集》、康熙六年(1667年)《龙门县志》记载,龙门水稻种植品种有粳稻、糯稻、粘稻等。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龙门县志》记载:稻有粘有不粘,俗谓不粘者曰占,占稻有赤白之分,亦有早晚之别,阴历5、6月获者为早稻;阴历9、10月获者为晚稻。早稻赤者则矮赤、湖州赤为多;白者则竹占、久黄禾、嘉兴早为多。晚稻赤者则马尾赤、江西红为多;白者则四川占、霜降占、矮苗占、黄占、毛占、六斗白为多。稻之粘者曰糯,有早糯,有晚糯,白者多而赤者少。晚稻有赤芒白粒、香美异常者,俗谓之香粳,不粘者多而粘者少。
龙门大米的获奖荣誉
2015年获得广东名特优新农商品地区公用品牌。
2016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龙门大米推行地理标志商品保护。
2017年12月22日,原中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龙门大米”推行农商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20年网络情人节,入选2020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商品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