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板桥油炸粑的基本介绍板板桥油炸粑是四川内江的著名汉族特点小吃,该品外酥内软,油而不腻,咀嚼有味,口齿生香。油炸粑源于清道光年间,距今约有180年历史。商品特征其特点是外酥内软,油而不腻,咀嚼有味,口齿生香。历史民俗椑木镇有位姓赵的的大户人...

板板桥油炸粑的基本介绍
板板桥油炸粑是四川内江的著名汉族特点小吃,该品外酥内软,油而不腻,咀嚼有味,口齿生香。油炸粑源于清道光年间,距今约有180年历史。
商品特征
其特点是外酥内软,油而不腻,咀嚼有味,口齿生香。
历史民俗
椑木镇有位姓赵的的大户人家,每到秋收季节,家就会雇佣不少长工和短工下地劳动。有一年秋收季节,赵家让一个放牛娃临时负责熬煮绿豆汤,让劳工们解暑、止渴。不料,没经验的放牛娃放了太多的绿豆,结果成为一锅粥。他担忧会被主人责骂,于是就“沥”出很多已煮烂的绿豆,用它和糯米混在一块蒸成了粑儿。主人就拿给劳工们吃,大伙从没见过这种食品,吃后感觉虽然顺口,却感到还欠缺点什么。于是有人建议,把粑儿放入油锅里炸一下试一试,放牛娃照此下锅油炸,再拿出来品尝,大伙对其赞不绝口,并给它起名字“油炸粑”。其后,这家主人又拿了一点到茶楼请大伙品尝,大家又对它的配料提了一些建议,独具特点的油炸粑渐渐盛开定型并传入民间。
当时,椑木镇是沱江内江境内重镇,船运发达,也是成都与重庆陆路交通的必经之地,天天人来客往,很热闹。几年后,已安家的放牛娃在平时客流量大,时用三块大木板镶拼成的“板板桥”(目前经营油炸粑的地方)边搭了一个茅草棚,架起锅灶,经营油炸粑。由于它携带便捷,也利于行人匆匆赶路,买卖渐渐红火,大家就称它为“板板桥油炸粑”。
做法
其制法是将糯米泡软蒸熟再把糯米饭捏成拳头大的一个个小团,小团包进豆沙。豆沙以绿豆为主要材料。掺进食盐、花椒粉为佐料。然后将糯米团压成饼状,投进滚油锅炸成金黄色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