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特产网博雅特产网

全国特产网
汇集全国土特产,全国特产礼品,全国特产美食,全国特产批发,全国旅游景点大全

高埗矮仔肠

高埗矮仔肠的基本介绍东莞高埗矮仔肠是广式腊味中独特的一种,其制作技艺是在广泛吸收、借鉴传统广式腊肠制作的基础上形成的,在东莞高埗吕氏家族中已传承4代。高埗矮仔肠制作以猪肉、肠衣、酱油、盐、酒等为主要材料。其选料讲究,如猪肉选择猪后腿瘦肉和脊...

高埗矮仔肠的基本介绍

东莞高埗矮仔肠是广式腊味中独特的一种,其制作技艺是在广泛吸收、借鉴传统广式腊肠制作的基础上形成的,在东莞高埗吕氏家族中已传承4代。

高埗矮仔肠制作以猪肉、肠衣、酱油、盐、酒等为主要材料。其选料讲究,如猪肉选择猪后腿瘦肉和脊膘(猪背的肥肉),其后腿肌肉结实,而脊膘颜色洁白、口味爽脆,将二者均切成肉粒,并按肯定比率进行混合;肠衣要即刮即用的新鲜猪肠衣,方可保证腊肠皮脆可口;酒则要用6年以上的汾酒,浓度要在50度以上。高埗矮仔肠的制作工序均根据广式腊肠制作的古法,以手工操作为主,每道工序均有着细致、严格的需要。矮仔肠制作经过混料、灌肠、打孔、绑节、去污、生晒等六道工序。其中,矮仔肠绑节的长度不同于其他腊肠,一般为2-3厘米长,外形短小肥厚,有益于全方位的受光、受热。打孔使用直径约0.8毫米的尖钢针,在肠衣上疏密有致打孔,以便透气蒸发水份,让材料充分融合发酵。生晒则以腊月生晒为主,然后再以文火烘烤到透明干爽,维持“腊味”。成品的矮仔肠外表干爽,油润亮泽,香味,酒香、咸味和甜味恰如其分,瘦中有肥、肥中有瘦。食用的时候也不需要切片,瘦肉有嚼头而有少许松软,透明肥肉粒脆而不腻,油香扑鼻,一实一软,香味醇厚滋润。

高埗矮仔肠在传统腊肠外形的改变,也折射出先辈对于食品制作与气候、光照等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认知,是大家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秋风起食腊味,近百年来,高埗矮仔肠已经成为东莞人喜欢的传统风味之一,并渐渐扩展至珠江三角洲区域,其制作技艺传承进步见证了东莞区域饮食生活和社会文化的变迁。现在,高埗矮仔肠已经成为远近驰名的食品,其制作在当地已经形成规模化,传承、进步这一传统技艺,对于促进当地社会经济进步具备要紧用途。

商品特征

高埗矮仔肠物像他的名字一样,其外型“短而粗”,身长不到2-3厘米,仿佛一个椭圆形的小肉球,其风味独特,色彩鲜丽,并有爽脆、香醇、咸味均匀、美味可口等特征,是东莞乃至广东腊肠中的上品,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历史民俗

高埗矮仔肠始创于清朝末年,由当地朱磡村村民吕佳(后人尊称为“矮仔公”)所创,绵延到今天已是四代相传,有100多年历史。相传矮仔公因身材矮小,其制作的腊肠便于他担挑走街穿插巷叫卖,外型与当时的时尚腊肠独一无二,短而粗。矮仔公曾在下市(原莞城省渡头附近)开腊味店,当起了掌柜。民国19年(即1930年),吕佳夫妇诞下小儿,取名字为吕祥(因其矮小,又名矮仔祥),意为如意吉祥,并将腊味店改名为“祥记腊味店”。1938年日寇铁蹄蹂躏东莞,受迫于动乱的时势,矮仔公无奈结业停办“祥记腊味店”。据吕家后人回忆,这是自矮仔公创制矮仔肠到今天,四代人唯一中断制作矮仔肠的时期,这段艰苦的日子,一直持续到抗战结束。现在,“矮仔公”吕佳的第三代传承人吕辉和第四代传承人吕衬婵,在仍然坚持传统制作工艺的同时,以现代商业经营手法进行推广,使得高埗矮仔肠得以发扬光大。

获奖荣誉

2015年,高埗矮仔肠制作技艺入选广东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打赏
转载请注明来源:博雅特产网 » 高埗矮仔肠:https://www.zmlly.com/news/202501/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