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门萝卜的基本介绍西红门萝卜是一种独特而美味的蔬菜,它是大兴区西红门区域的名产,西红门萝卜又名莱菔,根肉质,长圆形、球形或圆锥形,原产国内,品种极多,具备多种医用价值,以“心里美”脆萝卜为代表。西红门区域的沙质土壤适合萝卜成长,历史上农民...

西红门萝卜的基本介绍
西红门萝卜是一种独特而美味的蔬菜,它是大兴区西红门区域的名产,西红门萝卜又名莱菔,根肉质,长圆形、球形或圆锥形,原产国内,品种极多,具备多种医用价值,以“心里美”脆萝卜为代表。
西红门区域的沙质土壤适合萝卜成长,历史上农民已经学会了一套独特的种植、栽培和贮藏技术。西红门萝卜是北京农家品种,其独特的口味、营养成分和医疗效果,使其备受大家的喜欢,现在,它已成为京城人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也渐渐被国内外买家所认知和喜欢。
营养成分
萝卜含有能诱导人体自己产生干扰素的多种微量元素,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并能抑制癌细胞的成长,对防癌,抗癌有要紧意义,萝卜中的芥子油和膳食纤维可促进胃肠蠕动,能够帮助体内废物的排出,常吃萝卜可减少血脂、软化血管、稳定血压,预防冠心病、动脉硬化、胆石症等疾病。
中医觉得萝卜有消食、化痰定喘、清热顺气、消肿散淤之功能,大部分婴幼儿感冒时出现喉干咽痛、反复咳嗽、有痰难吐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吃点爽脆可口、鲜嫩的萝卜,不只开胃、助消化,还能滋养咽喉,化痰顺气,有效预防感冒。
另外,萝卜有非常高的营养成分,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比梨高8~10倍。萝卜不含草酸,不只不会与食物中的钙结合,更有益于钙的吸收。
近来有研究表明,萝卜所含的纤维木质素有较强的抗癌用途,生吃成效更好。婴幼儿怕辣,最好为他们选择色绿、水分多、辣味轻、甜味重的萝卜。爸爸妈妈给孩子吃时,萝卜最好能竖着剖开,如此,萝卜的头、腰、尾都均衡。俗话说:“微营销辣,腚燥,腰正好。”这是由于萝卜各部分所含的营养价值不尽相同所致。假如婴幼儿非常怕辣,可以剥掉萝卜皮,将萝卜切丝、切片蘸糖,或是做成蘸醋萝卜、萝卜骨头煲,让婴幼儿喜欢吃。
商品特征
萝卜直根系,主根深60厘米--180厘米,主要根群分布在20厘米--45厘米的土层中。萝卜的肉质根是同化产物的贮藏器官,皮色有白、粉红、紫红、青绿等色,前苏联和法国还有黑皮萝卜。肉色有白、青绿、紫红等色。萝卜营养成长期叶丛生于短缩茎上;叶形上板叶(枇杷叶)与花叶(大类羽状全裂叶)之分;叶色有淡绿、浓绿、亮绿、黑绿之分。叶丛有直立、半直立和平展等方法;萝卜植株通过阶段发育后,由顶芽抽生的花茎为主茎,各白萝卜花多为白色或淡紫红色,青萝卜的花多为紫色,而红萝卜的花多为白色;萝卜果实为角果,成熟后不开裂,每果有种子3--10粒,脱粒较费工;一般种皮有红褐和黄褐色两种,深浅依品种而异,不少地方方有红籽白萝卜、黄籽红萝卜的规律。种子千粒重7.0克--13.8克。
历史民俗
清末至民国时期,每到秋后夜晚,走街串巷卖风味小吃的小贩中,有卖心里美萝卜的,有卖柿子的,有卖五香蚕豆的。其中,心里美萝卜格外受青睐。
心里美萝卜外皮浅绿色,肉瓤紫红色,吃到嘴里,脆甜可口,因而得此美名。心里美萝卜除普通百姓爱吃外,也能登大雅之堂,很多大餐馆在宴席后期,要上一道精心雕刻的心里美萝卜,在酒足饭饱后品尝一下爽甜利口的心里美萝卜,更有一番风味。因此民间一直有如此的俗语:“心里美萝卜赛过梨。”
明清时期,京郊种植心里美萝卜著名产地有大兴区西红门村、丰台区花乡羊坊村、丰台区南苑乡新宫村,海淀区八里庄(其中八宝庄更有名)。这几处是永定河故道,沙质土地,且地下水充沛,有益于心里美萝卜糖分的积累和品质的提升。曾有文章说南苑大红门是心里美萝卜的著名产地,此话差矣。大红门区域是黑土地,适合种植水稻、小麦和大路蔬菜。
旧时,在城南流传着“西红门萝卜叫城门”的故事,这背后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时任北平市长的袁良,看重农耕,为鼓励京郊菜农的生产积极性,他委托北平警察局组织警察,为种植蔬菜能手颁发嘉奖的匾额。那年清明时节,20多名警察组成的送匾队伍出了永定门,他们第一到西红门,给种植心里美萝卜的能手陆家送匾。警察们身穿警服却不带枪不带警棍,前边四人抬着木匾,后边有些警察身背洋鼓,有些警察肩挎洋号,每过一个村庄都要敲鼓吹号,以造声势。刚进西红门村,送匾额的队伍就敲打起来,村民和孩子们都跟着送匾的队伍,一直来到陆家。
陆家主人陆明通带领全家老少出大门迎接送匾队伍,送匾官员将匾授给陆明通父子。大伙围着大匾看个不停,大匾长约六尺,宽二尺五寸,木框深棕色,框内四周裱着浅黄色绫子,正中贴着大红纸,上面写着“一乡善士”四个楷书大字。右上题款“给陆明通”,左下题“北平市长袁良”,“中华民国二十四年春”。
西红门陆家自被授匾后,每年都要给袁良送一小筐心里美萝卜,以表谢意。有时赶到永定门时,天还未亮,城门未开,送萝卜的人就向城楼上的警察喊:“是西红门送萝卜的”,警察就会打开城门放行。于是在城南一带就有了“西红门萝卜叫城门”的佳话。两年后,袁良调离北平市长一职,但“西红门萝卜叫城门”的故事一直流传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袁良对保护北京的文物古迹、支持革命作出了贡献。上世纪三十年代,斯诺去延安采访,遭多方阻扰,正是袁良积极帮助,开出特别通行证,让斯诺得以成行,后来斯诺还赠送他一支猎枪。
西红门种植心里美萝卜的确切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咸丰年间,到今天有150多年历史。在更早的元代,文学家许有壬写过一首赞颂萝卜的诗:“性质宜沙地,载培属夏畦。熟食甘似芋,生荐脆如梨。老病消凝滞,奇功直品题。故园长尺许,青叶更堪齑。”这首诗说的是秋萝卜的一种,适合种在沙地,生吃脆如梨,治病有奇功,萝卜长近尺,青叶可作调料,非常像心里美萝卜,不了解元代是不是已有种植。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西红门蔬菜生产大进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西红门心里美萝卜获得较好效益与声誉。当年,西红门将自产的心里美萝卜送到坐落于前门的老舍茶楼,供茶客尝鲜,获得赞誉。这件事还引起了老舍夫人胡絜青的关注,她受西红门镇政府的邀请,先后三次到西红门,并给西红门题词:“胜地西红门,倾听城乡音;浇培新产品种,菜站享万民。”
近年来,伴随郊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西红门心里美萝卜产地也渐渐消失了。现在,西红门心里美萝卜大多只存在于大家记忆中了。